站内搜索

艺术创新当有“敬畏之心”

发布时间:2016-07-11 来源:河南文艺网 人气:2428
  他,是活跃在当今戏曲界的实力派作家;他,多年来致力于传统戏曲的创新与普及;他的作品《阿Q与孔乙己》《程婴救孤》《风雨故园》多次登上世界舞台……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编剧陈涌泉。(7月6日 中国文明网)
 
  民族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夺目的瑰宝,民族戏曲名家则是传承经典、呵护瑰宝的“守护人”。读完关于陈涌泉的报道,我脑海中立马蹦出三个关键词:热爱、创新与敬畏。可以说,正是这三个可贵的关键词,才成就了陈涌泉静谧而致远的艺术人生,才有了民族戏曲的葳蕤生长、生生不息。
 
  先说热爱。曾有诗人比喻,“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对于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来说,缺乏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再有多少才华恐怕也是无用的。相反,一旦对某项传统艺术抱有满腔的热爱之情,便会朝气蓬勃勃地投身其间,全身心地致力于这项艺术。而艺术上的才华提升乃至于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则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而来。
 
  拿陈涌泉来说,其踏入民族戏曲的河流,踏上弘扬传统文化的征程,完全是一腔热情在驱使。入剧团前,他就知道戏曲不景气,入剧团后,实际情况更糟,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创作人员也纷纷转行另谋高就,他却乐于物质上窘迫、精神上富足。若没有对戏曲的热爱支撑,他何以走到今天,终成文艺名家?当今一些人踏入艺术行业,只为成名成星,完全把镁光灯照耀的艺术圈,当成彻头彻尾的名利场,其艺术人生能走多远、能登多高,真不好预计。
 
  再说创新。从事民族戏曲等传统艺术创作,要靠热情把自己磨练得愈发坚韧,也要靠创新把自己的技艺往更广更深的层面拓展,抓住新时代的受众。创新,才能让传统艺术一直葆有生命力,不创新,就意味着日渐消亡。尤其是在传统艺术的地位日渐尴尬的当下,保守就意味着固步自封,甚至“在舒服的徜徉中死去”。
 
  陈涌泉可谓是深知于此。在重新改编《阿Q正传》时,他将鲁迅笔下的两个经典人物“阿Q”和“孔乙己”有机结合,一个代表农民形象,一个代表旧知识分子形象,这两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结合到一起,就产生了新的冲突和矛盾,观众非常认可。通过创新,他将戏剧艺术带向了新境界。正所谓“作了茧的蚕,看不到茧壳以外的世界”。
 
  最后说敬畏。当然,对于传统艺术而言,创新也要有底线,再有多么高的聪明才智,再有多么强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不能异想天开,不能任意戏说,更不能糟蹋艺术。不要为创新而创新。要把握好这个度,传统艺术创作者头脑中,就必须具有敬畏意识。正如陈涌泉所说,“推陈出新的前提是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传真、传善、传美。只有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才能使经典艺术血脉延续、发扬光大”。
 
  反观当下个别艺术创作者,为了所谓的“创新”而大肆戏说、随意恶搞。前不久,六小龄童在公开场合就曾表示,千万不要恶搞和戏说“西游记”,这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利,“孙悟空怎么能和白骨精去谈恋爱?”戏说与恶搞者,当以陈涌泉对经典持有的敬畏之心为镜。敬畏之下的热情与创新,才是艺术创作的本真。
 
  (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