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动态 | 文艺盛宴暖初冬——河南省文联“文艺讲堂”第一期开讲
12月5日,河南省文联“文艺讲堂”活动正式开讲。著名作家、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应邀担任第一期主讲嘉宾,带来了《我对中原文化的理解》主题讲座。党组书记方启雄出席。党组成员、副主席武皓主持讲座。省文联系统百余名干部职工到场聆听。
李佩甫结合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深入生活的创作经验,以文字、文学、文化为主线,阐释了“活、忍、韧”的中原文化底色,并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对比中,总结出中原文化“同化力、包容性”的特点。他指出,中原是受儒家文化浸润很深的一块土地,中原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更是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为加强文联系统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省文联今年出台了《河南省文联系统文艺人才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实施方案(2024-2026年)》。“文艺讲堂”是方案安排的系列活动之一,计划每年举办10期左右,旨在打造“学习型机关建设”品牌,提高省文联系统干部职工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着力培养造就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专业化文艺管理干部队伍,高水平服务保障河南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张 茜 (省文联办公室干部)
李佩甫老师谈自己靠阅读成长,在文字里看到了人生的尺度,又谈自己40多年观察、总结、思考下来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讲到中原文化的“忍”和“韧”,讲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同化力”和“包容性”,我深受启发。“忍”字体现了我们含蓄、内敛、深沉的底色,“韧”字诉说着我们不服输、不怕苦、不畏难的品格特征,这是我们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中原大地孕育出的一种独特的气质,如同这片土地上坚韧不拔的野草,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肖一帆 (省文联办公室干部)
李佩甫老师深入浅出的交流分享,使我更深入了解了他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其对乡土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物命运的细腻刻画,让我深受启发。李佩甫老师的文学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河南、理解中国当代农村变迁的窗口,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河南大地的厚重历史,还体会了到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杨 珊 (省文联机关党委干部)
李佩甫老师的讲座立足自身成长和创作经历,扎根中原文化沃土,饱含对中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艺文联人的期许,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深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升自身的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艺素养,提高做好文艺工作的能力;正确把握守正和创新的关系,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擦亮中原文化名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中发挥应有作用,用璀璨文艺之光照亮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
岳林锟 (省文学院干部)
李佩甫老师在讲座里说,书籍就像灯塔指引着少年的他不断前进,而老而弥坚的他也逐渐成为了我们青年专业干部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奋勇向前,为文艺事业奋斗。李老师在讲座里一再谦虚地表示自己是一个“笨人”,是不断地阅读和书写,让他有了如今的收获,而这种终其一生不断奋斗的经历,不仅十分贴合他所强调的中原人的性格特点,更完美地诠释了中原人这股“生生不息”的坚守品质。唯愿我们年轻一代能将中原文化里这些好的品质传承下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发光发热,不负我们脚下这片热土!
刘钰娴 (莽原与南腔北调杂志社干部)
李佩甫老师先从河南自然条件优厚、文化根脉绵延千年以及中原人民坚韧不拔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这片厚土所承载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之后又通过横向与其他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民族性格作对比,更凸显由大中原人为基础的中国人不畏艰难、韧性十足的民族性格。李老师的讲述令我对中原文化有了更深理解,也增强了我对家乡对祖国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强大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