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守正创新担使命 薪火相传谱新篇——第三届河南坠子大会印象

发布时间:2023-09-06 来源:河南文艺网 人气:1621

时隔六年,第三届河南坠子大会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河南坠子表演者们用23个不同风格的优秀坠子作品,唱响了奋进新征程的主旋律,展示了近年来河南坠子不断创新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是新时代河南坠子推动曲艺发展的一次深刻而辉煌的盛会不仅极大提振了广大曲艺工作者的信心,更为河南坠子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思想、新内涵、新特点和新方向。


守正——知来处、守初心


本次展演的作品,既有展示北路坠子灵动跳跃、节奏明快、高腔转调特点的《车票》、《马失前蹄》、《小黑驴》,又有诠释东路坠子柔美、细腻、善于抒情等特色的《相女婿》、《双约会》、《军民情深一家亲》等曲目,还有表现西路坠子硬弓大调、浑厚粗犷、气势磅礴的《劝人篇》、《猛虎学艺》、《忠烈骄杨》等曲目,表演者们在一腔一调的转换间,让观众们领略到不同流派浓郁而独特的韵味。

车票_副本.jpg

作品《车票》


对于河南坠子的传承来说,要在继承传统表演技法和流派的基础上,时刻保持契合时代发展和现代审美的守正精神。要守住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深入民间、唱中夹说、说唱育人”的根本特色,深刻领会曲种特点、传承流派精髓;要守住“说书唱曲劝人方”的优秀传统,把河南坠子作为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更要守住“曲随时代、艺为人民”的矢志初心,扎根人民生活,讴歌时代新貌,用心、用情、用功地去讲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创新——说新材、唱新篇


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和视听观念也在不断的提升。展演节目汇聚了不同的题材,除了传统的经典曲目以外,有讲述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美丽鹰城平顶山》、礼赞移民搬迁好政策的《和谐移民一路歌》,有赓续红色革命精神的《忠魂千秋》、歌颂红旗渠精神的《红旗渠英雄吴祖太》,还有细致刻画乡村振兴主题的《支部书记李向阳》、《回门儿》等作品,它们在创新的题材中弘扬时代精神,让河南坠子焕发出了新的风采。

红旗渠英雄吴祖太_副本.jpg

作品《红旗渠英雄吴祖太》


作为表现时代风貌的“文艺轻骑兵”,新时代的河南坠需要在保留传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题材上,可以聚焦校园、理想、爱情、就业、动漫、励志等年轻人关注的领域,用接地气的创作风格加强文本的改编舞台上,可以利用投影布景、多维背景屏等技术手段来打造动态多变曲艺舞台效果,为观众拓展更广阔的视效感官;在形式上,可以通过设计多人登台的“群口”表演、与伴奏人员双向互动等尝试,创新性的从内容到形式、从创意到表达,增加更多层次多样的崭新呈现。


传承——人才固发展


演出中,老中青少四代河南坠子演员在舞台上齐聚一堂,河南坠子代表性传承人陈胜利带着5岁多的小孙女共同表演了作品《土地爷过年》;来自开封市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的李爱红与胡酒是一对母子档,他们默契十足表演了歌颂乡村振兴主题的作品《回门儿》;来自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的韩亮带着六位年轻的坠子演员共同登台,气势浑厚的演绎了劝人谦让、大度容人的《吃亏是福》。

土地爷过年_副本.jpg

作品《土地爷过年》


人才的培养是曲艺发展的核心,除了传统师徒制的“传帮带”以外,要充分利用艺术高校、曲艺培训基地、创演基地等专业平台,汇聚曲艺师资力量,为发掘曲艺新人、创研曲艺作品提供场地和空间。同时,还要重视理论研究和评论队伍的建设,让更多的媒体人员和曲艺评论人员深入舞台一线,将评论与曲艺创作、演出紧密结合,为曲艺的传承发展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和传播支撑。


发展——强创作、重传播


参加展演23个节目是中国曲协在各地报送的众多河南坠子作品中,精心遴选的上乘之作,代表了近年来河南坠子创作发展的丰硕成果。但是在个别作品里,依然存在着文本创作薄弱、表演与说唱不能统一、服化道审美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这也为新时代的曲艺创作人员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送欢笑慰问演出_副本.jpg

送欢笑慰问演出


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抓创作,在传承曲艺地域性、传统型、文化性的基础上,提高文本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要持续学习、创新思路抓表演,不但要在深入的理论与技法学习中充分实践,更要经得起专家老师的纠错和观众的检验;要紧随时代、依靠媒体抓传播,发挥网络媒体资源和直播平台的线上优势,拓展曲艺作品的传播空间和传播人群,通过提高曲艺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增加观众对曲艺的接受意愿,促进曲艺艺术在新媒介生态下高质量传播。


回望河南坠子发展的悠久历程,无数曲艺人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与人民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广大曲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的新征程上,投身河南坠子传承与发展的曲艺人们,也必将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力量、有温度、有高度的优秀曲艺作品,不断开拓河南坠子说唱时代主旋律的新篇章。


文字:李朕贇,图片:王利民,编辑: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