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方启雄|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谱写壮丽时代华章

发布时间:2023-07-21 来源:河南文艺网 人气:2144
担 负 起 新 的 文 化 使 命

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谱写壮丽时代华章

方启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论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确定了历史方位,擘画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化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一极具时代性创新性前瞻性的文化建设新思想新论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文艺工作的根本任务。文艺深深融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生活,承担着激发文化活力、积淀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的重要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文艺工作者、文联工作者使命光荣,大有可为。

坚定文化自信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概括为: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构成中华文明的先进性特征,同时也规制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现实基础。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华文明形态的特征进行科学归纳和提炼,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绵延不绝,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精神特质在现代化探索中的显现,体现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国家越是强大,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就越强烈;前景越是光明,人民就越关注自身的来路和根脉。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显著增强,文物火、诗词热、国风炫,不断刷屏,方兴未艾,为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我们要从文明演进、强国复兴、国际竞争的大视野中审视文艺,从人民需求和时代呼唤的大背景中认识文艺,在中华文脉中体认自身的使命和方向,并以此为指导,进一步认识文艺的本质和规律,把握文艺工作、文联工作的方法,坚定信心、开阔胸怀,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推动文艺实现新发展、焕发新气象。

  同时,我们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要求,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深入挖掘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寻求当代人类最需要的文化共识和共同价值。

坚持守正创新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既指明了文化传承的方向和道路,也为文化传承打开了创新空间。

  只有让文明色彩亮起来,让文化传统活起来,才能切实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考古学家苏秉琦说过,对“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做出正确回答,才有可能对“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作出更多的贡献。

  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又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中不断更新思想范式、艺术形式、话语方式,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开拓文艺新境界。

  “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中原大地从来不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河南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跨界融合,让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融入现代社会,文化价值就在每一个人身边。

  近年来,河南许多文艺家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和情感根底,推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比如,作家李佩甫的长篇小说《河洛图》,集中展现了河洛康家有口皆碑的“留余”“仁信”治家传统,以及于国尽忠、于民尽仁的情怀;又如,受到业界广泛好评的“中原风·黄河魂”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不仅在题材内容上反映中原文化,而且在作品风格上传承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再如,舞蹈《唐宫夜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等,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创新表达方式,赢得广泛赞誉。一系列用心打造的文艺作品,既承接了深厚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又涌动着新时代的活力与梦想。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促成全时空、跨终端、超链接、可触控的沉浸式全媒体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我们要着眼于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形象化故事,大胆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力,使中原大地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形式与内容完美契合,见人见事见情,持续增强文艺作品吸引力感染力,拓展文艺发展新空间。

坚持精益求精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艺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既接续了丰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概括了当下各个领域的崭新创造。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开辟了巨大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基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创作出更多植根中原文化沃土、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优秀文艺作品。

  当前,河南省文联正在策划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大型主题文艺活动。这一活动旨在立足河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中国革命热土和改革开放内陆高地的优势,聚焦河南“厚重文化、现代发展、幸福生活、大美风光”,组织发动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主题创作,充分发挥文联各艺术门类的矩阵效用,进一步讲好中原文化故事、中华文明故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蓬勃发展的故事。下一步,河南省文联将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根据各文艺门类的特点特色、资源禀赋和创作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科学谋划、合理安排重点创作项目,推动资源、资金、平台等的深度整合,以示范性平台项目引领带动文艺创作整体繁荣,力争推出更多文质兼美、反映河南厚重文化与时代新风的优秀作品。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站在新的起点上,锚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我们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生活为源泉,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推动河南文艺在高原之上起高峰,以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

  (作者系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