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协会简介JIANJIE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的前身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于1957年1月14日正式成立,冯纪汉任主席,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任副主席。1980年1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常香玉任主席,杨兰春、吉兆明、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张新芳、徐安石等任副主席,韩世杰任秘书长。1991年11月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常香玉、杨兰春任名誉主席,申凤梅任主席,荆桦、王鸿玉、芦苇、齐飞、魏云、袁文娜任副主席,刘育州任副秘书长。1992年5月,正式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更名为河南省戏剧家协会。1996年11月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丁发杰任主席,王鸿玉、齐飞、张宝英、高桂枝、郭光宇、陈静等任副主席,董蓓任秘书长。2001年12月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常香玉、杨兰春任名誉主席,王洪应任主席,齐飞、王鸿玉、郭光宇、张宝英、高桂枝、陈静、李利宏、王惠任副主席,董蓓任秘书长。2002年10月韩尔德任协会负责人。2003年8月,姚金成增补为副主席。2007年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李长铎、杨兰春任荣誉主席,马金凤任首席顾问,王善朴、荆桦、魏云、齐飞、王鸿玉、张宝英、郭光宇、高桂枝、陈静、刘景亮任顾问,李树建任主席,王惠、李利宏、姚金成、汪荃珍、王红丽、李金枝、谭静波、陈涌泉、贾文龙、杨帅学、申小梅、蒋愈红任副主席。2008年陈涌泉任秘书长。协会现有会员2691人。
 
  河南是戏剧大省,省剧协自1957年成立以来,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戏剧艺术家们的桥梁与纽带,一直以联络、协调、服务、指导为宗旨,以“服务于河南戏剧事业的发展、服务于广大会员的需求”两个“服务”为基本点,以“推人才、推作品”为中心展开工作。特别是1980年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之后,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和组织体系的日趋完善,协会工作也日渐规范,并卓有成效。1983年和1988年两次举办河南省中、青年戏剧编剧读书班,请来余秋雨、丁扬忠、孙荪、刘思谦等省内外专家学者为学员授课,与会学员大部分后来都成为我省戏剧创作的中坚力量。1980—1990年,每年都与文化厅合作在鸡公山举办全省剧本研讨会,为我省戏剧创作增添了活力。1990—2000年,每年都组织剧作家到基层深入生活,到外地进行采风活动。为了便于沟通讯息、推人才、推作品,于1984年创办《中州剧讯》,并先后编辑出版《杨兰春戏剧语言艺术论》、《陈宪章剧作选》、《王景中剧作选》、《齐飞剧作选》、《张锡荣剧作选》、《冀镇东剧作选》、《琚同寅剧作选》、《任金义剧作选》等18位剧作家的个人作品专辑,以及全省优秀戏剧作品专辑《面对彩色的世界》、《河南文苑英华•戏剧卷》等;同时还编辑出版了以理论专著为主的《河南戏剧家丛书》,为我省在戏剧理论研究方面富有成就的郭光宇、韩宇宏、谭静波、石磊等14位理论家出版了理论专著。
 
  多年来,剧协在圆满举办了9届香玉杯艺术奖的同时,还为把河南的戏剧人才、作品推向全国做了大量工作。经剧协选拔推荐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有汤玉英(第4届)、王清芬(第6届)、虎美玲(第7届)、谷秀荣(第8届)、李金枝(第8届)、陈淑敏(第9届)、李树建(第10、25届)、王红丽(第12、20届)、朱巧云(第13届)、颜永江(第16届)、张春玲(第16届)、金不换(第17届)、汪荃珍(第19届)、贾文龙(第20届)、杨帅学(第20届)、杨红霞(第21届)、申小梅(第21届)、方素珍(第22届)、王惠(第23届)、田敏(第23届)、刘晓燕(第23届)、陈新琴(第24届)、徐俊霞(第24届)、楚淑珍(第25届)、刘雯卉(第26届)等25人。
 
  获得中国小梅花奖的有秦梦瑶、王甜甜、孔莹、孔桥桥、尚嘉宝、熊青青、牛欣欣、赵静伊、聂豆豆、张丹、王茜、邓鸣贺等100多位。经剧协选拔推荐荣获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后改为曹禺戏剧奖)的有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内传》(编剧:杨兰春)、话剧《劳资科长》(编剧:孟华),荣获1984—1985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后改为曹禺戏剧奖)的有豫剧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编剧:齐飞),荣获曹禺戏剧奖的有新编历史剧《曹氏父子》(编剧:贾璐)、豫剧现代戏《香魂女》(编剧:姚金成)。2008年李利宏的《宣和画院》荣获第二十二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2010年姚金城的《韩非子》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提名奖。2012年我省三位剧作家荣获曹禺剧本奖,分别为《朱安女士》(编剧:陈涌泉)、《红旗渠》(编剧:杨林)、《大红灯笼》(编剧:贾璐),值得一提的是,陈涌泉的《朱安女士》在八部获奖作品中名列榜首,创造了该奖设立以来一个省份同时获奖数量最多的全国纪录。
 
  2008由我会推荐的谭静波所著论文《戏曲现代戏表演艺术的推陈出新》,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2010年,我会推荐的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大新撰写的《传统理念与人格范式的颠覆、消解与重构——新编豫剧〈程婴救孤〉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启示》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也荣获组织奖。2012年河南省戏剧家协会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组织奖。
 
  由我会推荐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排演的音乐剧《中国蝴蝶》荣获首届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祝英台的扮演者付虹莉获“校园戏剧之星”称号;2010年河南师范大学的歌剧《贾尼·斯基基》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
 
  荣获首届全国业余戏剧创作奖的有《糊涂盆砸锅》(编剧:王国毅)等。经剧协选拔组织参赛、在历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中荣获金奖的剧目有豫剧现代戏《人生路口》(由南街村文工团演出),新编清装戏《清州遗怨》(由平煤集团曲剧团演出)、豫剧现代戏《青山倩》(由禹州市中天豫剧团演出)、新编历史故事剧《长孙皇后》(由平顶山市郭庄煤矿豫剧团演出)、豫剧现代戏《白发亲娘》(由漯河市汇通豫剧团演出)。罗云、石光武、袁文娜、张平等先后在“映山红”中获导演一等奖,颜永江、刘晓燕、张三旺、孙玉香先后在“映山红”中获表演一等奖。
 
  2001年第五次代表大会后,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与时俱进的新局面,主席团决定创办“黄河戏剧奖”评奖活动,并创办《河南戏剧家》期刊。2002年12月,首届“黄河戏剧奖”评奖结果揭晓,省豫剧三团的现代戏《村官李天成》、南阳市曲剧团的近代戏《惊蛰》等三部戏获大奖,常香玉、杨兰春、王基笑等10位老艺术家获特别贡献奖,贾文龙、张兰珍、张三旺、史茹等14位青年演员获表演奖。至今为止已举办五届黄河戏剧节,都获得广泛好评,也成为了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2003年,剧协先后成功地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和“第一届中国戏曲演唱大赛(红梅奖)”的全国总决赛,一举改写了建国50多年来河南没有举办过全国性大型戏剧活动的历史。2012年我省承办了中国剧协七届二次理事会,并举办了戏剧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论坛。
 
  为了与中国戏剧奖对接,完善黄河戏剧奖子项评选,促进我省戏剧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我省剧本创作和戏剧理论评论水平,增加了“黄河戏剧奖·戏剧文学奖”、“黄河戏剧奖·理论评论奖”、“黄河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黄河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评选活动。
 
  2010年9月举办了“首届黄河戏剧奖·戏剧文学奖”评选,共评出姚金成、卢昂的《韩非子》等5部作品荣获一等奖;原长松的《药香》等3部作品荣获二等奖;张平、金不换的《宝贝》等3部作品荣获三等奖。2012年6月举办了第二届“黄河戏剧奖·戏剧文学奖”,共评出获奖作品20部,其中杨林的《红旗渠》等5部作品获得金奖;孔凡燕的《仁昌药号》等8部作品获得银奖;何中兴的《山野白罂粟》等7部作品获得铜奖。2014年举办了“第三届黄河戏剧奖·戏剧文学奖” 共评出获奖剧本15部,其中姚金成、何中兴的《兰考往事·焦裕禄》、李古娥的《阿丑选婿》2部作品荣获金奖,张芳的《刘青霞》等8部作品荣获银奖,肖怡聪的《李师师》等5部作品荣获铜奖。
 
  2010年9月首届“黄河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评出张大新的《传统理念与人格范式的颠覆、消解与重构、黄纬华的《中国戏曲的符号形式与情感象征》等4篇文章获一等奖;吴亚明的《保持大省地位,稳固领先优势》等4篇文章获二等奖;芦翠玲的《着力塑造人物》等3篇文章获三等奖。2012年6月举办的第二届“黄河戏剧奖·理论评论奖”共评出获奖作品20篇,其中徐芳芳的《心理与现实错位挤迫下的冤苦人生——窦娥悲剧成因的深度探寻》等5篇文章获得一等奖;陈连喜的《论豫剧流派的生成、兴盛和修正》 等8篇文章荣获二等奖; 刘威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戏曲之思 》等7篇文章荣获三等奖。2014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黄河戏剧奖·理论评论奖” 共评出获奖作品22篇,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8篇。
 
  为了与“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接轨,规范、完善梅花奖候选人的产生、申报机制,在黄河戏剧奖子项中增设了“梅花表演奖”。“首届黄河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于2012年于11月在安阳举行,9位演员携8台大戏1台折子戏专场参赛,角逐河南最终的两个“梅花奖”推荐名额,选出刘艳丽、刘雯卉代表我省参评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小戏小品奖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收到来自全省各文艺院团参评作品40多部,省剧协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出11部作品参加12月在郑州举办的第五届黄河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的决赛,最终评出《桑林收子》等6个优秀剧目奖,《咱的婚姻咱做主》等5个优秀演出奖,陈解民等3名编剧奖,张英等3名导演奖,张长明1名音乐奖,张英等10名表演一等奖、李媛媛等11名表演二等奖、王瑞丽等9名表演三等奖。省剧协推荐优秀剧目参加全国的小戏小品大赛。2013年举办的第六届黄河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共收到参评作品30多部,评出17部作品进入决赛,最终评出《下乡帮扶记》等5个剧目金奖,《婆婆·妈妈》等6个剧目银奖,《王华嫁母》等6个剧目铜奖,另评出编剧、导演、作曲、表演等各类单项奖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