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武秀之

武秀之,女,1932年3月出生,1949年6月参加工作。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原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河南省音乐家协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团副主席,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现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主任。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武秀之教授一直走在音乐探索的前沿,她的三结合音乐教育模式,受到国内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她的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河南省委宣传部曾下文[豫宣文(199……

详细介绍


      武秀之,女,1932年3月出生,1949年6月参加工作。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原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河南省音乐家协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团副主席,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现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主任。

      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武秀之教授一直走在音乐探索的前沿,她的“三结合”音乐教育模式,受到国内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她的“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河南省委宣传部曾下文[豫宣文(1998)21号],把武秀之教授的教学成果确定为我省 “中国声乐学派”的创建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把她的成果确定为“河南省文化战线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于武秀之教授的声乐训练演唱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称之为“武秀之唱法”;对她的评价为“对于丰富我国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的形式,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求全省文化界、教育界积极采取措施,认真研究、积极支持、热情推广她的教学成果,大力给予支持。”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武秀之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1986年,省有关部门批准河大增设民族歌剧专业,由武秀之主持教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同年,河大获得我国唯一的民族声乐硕士授予权。
      1988年,以武秀之新唱法排演,体现歌、舞、表演一体化新教学理念的《第一百个新娘》,在省艺术节上引起强烈反响。1989年,武秀之的教学成果项目“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7年,应文化部教育司邀请,武秀之及弟子们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举行“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三合一声乐汇报音乐会”。  
      改革开放以来武秀之培养的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有:小香玉,孙伟国(著名歌剧演员,空政文工团副团长),陈贞(《木兰诗篇》主唱);陈淑敏(戏曲、音乐剧双“梅花奖”得主),盛红林、黄春华(戏曲名家);付虹莉,胡志华,尹晓莉(三人是最新版《中国蝴蝶》主角)等。
      1998年,省委宣传部下发《关于推动“中国声乐学派”在我省创建工作的意见》,这是解放后河南省为音乐下发的第一个红头文件,明确提出要使“武秀之唱法”“这一先进文化科研成果走进课堂,走进剧场,走上文化市场”。同年,省计委帮助解决100万元投资,武秀之开始组织创作音乐剧《中国蝴蝶》。
      2008年,她的“三结合”实验剧目大型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作为河南省内唯一入围首届高校校园戏剧节的剧目,10月在上海成功演出,获得由教育部颁发的优秀剧目奖、校园戏剧之星奖、组织奖三项大奖。
      2009年武秀之主任主持申报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研究与传承》获准立项为2009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剧表演人才培养的研究》获准立项为2009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