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刘平

刘平,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任许昌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75年12月——1978年3月,在原许昌地区越调剧团乐队工作;1978年3月——1982年元月,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并毕业;1982年元月——1987年8月,在原许昌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工作,任站长;1987年8月——1988年6月,在许昌市城管局工作,任秘书科科长;1988年6月——2001年4月,在许昌市委宣传部工作,任宣传科科长;2001年4月——2015年11月,…

详细介绍

  

      近年来,刘平同志围绕许昌市委市政府和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中心工作。
      自2006年以来,刘平同志为大力弘扬三国文化,连续九年组织许昌市文联参与“三国文化旅游活动周”活动,举办了多项划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间文艺活动,为持续打造提升三国文化品牌,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连续组织举办高规格的学术论坛,提升许昌三国文化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2006年——2013年,刘平同志带领许昌市文联连续组织举办了8届中国(许昌)三国文化学术论坛,海内外近百名三国文化知名专家学者多次莅临许昌,提交了百余篇三国文化学术论文。三国文化学术论坛形式多样,包括易中天、王立群两位著名学者的文化对谈,沈伯俊、成君忆等学者的电视讲座,余秋雨、于丹等学者的文化讲堂,李凭、胡小伟、刘驰、梁满仓等学者的集体探讨辩析、许昌学者与曹操故里毫州的学者开展互动交流等,三国文化学术论坛成果丰硕,许昌市文联根据学者们提交的论文编纂出版了高水平的《许昌三国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参加论坛的学者根据许昌实际,提出的立足当代、全面保护、有效开发许昌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的意见和建议,对许昌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建设给予了很大帮助。八届三国文化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极大的丰富了许昌三国文化的理论体系,大幅度提升了许昌市在国内三国文化研究上的学术地位,为许昌市三国文化之乡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依据。
  2、借力强势媒体,宣传推广许昌三国文化
  在三国文化的宣传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近些年举办的“中国(许昌)三国文化周”期间,联合组织相关部门举办了“大学生三国文化辩论赛”、“中小学生‘曹魏风、许昌行’三国文化征文”等活动,实现了在大、中、小学生中三国文化的推广。2007年8月和11月,经过与多方面的联络协调,央视《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栏目分别到许昌采风。2008年6月1日,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在许昌魏武帝广场举行了纪录片《寻找曹操墓》开机仪式。纪录片制作完成后在央视多个频道多次播出。这对于向全国乃至世界推介许昌市的三国文化,深入挖掘展示许昌雄厚的三国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提升许昌的城市知名度,服务许昌市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积极推动三国文化文艺精品创作,丰富许昌三国文化宝库
  大力推动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带领文艺家完成了一大批文学、音乐、戏剧、影视、摄影等各文艺门类的文艺精品。2012年,刘平同志带领许昌市文联与河南省歌舞剧院对接洽谈,邀请河南省歌舞剧院院长、著名作曲家周虹、二胡演奏家郭民和指挥家吴涛多次到我市考察采风,并与我市音乐、文史方面的专家进行座谈,经过反复酝酿,潜心创作,成功打造出为时23分钟的大型二胡交响协奏曲《金戈曹魏》。乐曲在“2013年许昌市新年音乐会”演出后,得到了市领导和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2013年组织承办了以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命名的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书法赛事“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展览得到了全国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收到全国及海外投稿12500余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书法作品。在此之前,刘平同志还组织邀请国内知名书家举办了“百名书家颂三国”书法作品展。
  4、连续组织举办“三国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 ,助推三国文化传承创新   
  自2006年以来,刘平同志为大力弘扬三国文化,连续六年由许昌市文联组织举办了“三国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六年来共计展出作品万余件,成功推动了设计成果向旅游商品的转化,带动了我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持续打造提升三国文化品牌,助推三国文化传承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围绕中国文化之乡建设,打造许昌特色地域文化
     近年来,刘平同志组织带领许昌市民协确立了以中国文化之乡建设、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龙头,带动协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思路,工作理念日渐深化,事业领域逐步拓宽,组织队伍迅速发展,在开展民间文艺活动、推进民间文艺事业建设、培养民间文艺队伍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功打造了“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中国烟草文化之乡”等独具许昌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扩展许昌各个“中国文化之乡”的内涵与外延,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使我市厚重蓬勃的地域文化形象更加丰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河南省民协等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三)围绕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民间文艺活动创作成绩斐然
  刘平同志以许昌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工作平台,组织许昌市民协对全市民间文化资源: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美术;农耕时期的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等多方面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挖掘、记录和整理,积累文字300多万字、图片数百幅、视频十几个小时,出版书籍4部,为民间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积累了珍贵资料。根据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工作安排,市民协先后在全市组织实施了“河南民俗经典”、“河南老字号”、“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河南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申报,各县(市)民间故事全书、民俗志编撰、民间美术普查等8个专项,全面推动了全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长年致力民间传统工艺的挖掘与保护,大力推动钧瓷烧制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刘平同志长年深入基层,致力于钧瓷艺术研究,与钧瓷艺术家共同探索钧瓷的传承与发展。2004年11月星航柴烧钧瓷断烧后首次烧制成功,被专家们称为“华夏柴烧钧瓷第一炉”。柴烧钧窑恢复成功,解决了许多困扰钧瓷理论界的问题。之后,河南电视台、澳门电视台、香港电视台、许昌电视台、《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工人报》、《许昌日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对此事作了报道。柴烧钧瓷关键技术难关的破解极大地拓展了钧瓷事业发展空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特别贡献奖”。星航钧窑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任星航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传统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近两年,刘平同志又号召钧瓷艺术家主攻环保窑炉难关,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改写陶瓷烧制的污染历史,这与党的十八大制定的建设生态文明大政方针相吻合。目前,为了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平同志带领许昌市民协,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新生代技术力量,进而弘扬和繁荣钧瓷文化艺术。